影片库
影片库为你选出部影片
以色列秘密安全组织“辛贝特”(辛贝特)的6位前领导人讲述了该国1967年之后的历史,包括那些公开的和不为人知的历史。如果你认为你理解中东,那么你必须看看这部纪录片,它会让你大开眼界。辛贝特是以色列的国家安全机构,主要负责保卫国内首脑和外国来访政客的人身安全。他们的座右铭是“看不见的盾”,在任何时候他们的成员姓名都是保密的,只有领导人的名字会被披露出来。辛贝特是一个很成功的组织,有些人对他们颇有微词,包括他们刑讯逼供的不择手段,再有就是1995年他们没能阻止对当时总统拉宾的暗杀。在以色列历史上,曾有过十三任的首领。而在过去三十年里,只有六个人有资格统领这个机构。此前,他们从未接受过任何采访,在导演德赫-莫雷赫的镜头前,他们第一次打开了话匣。“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决定道出有关这个组织的秘密和运作方式?”从1980年任职的亚伯拉罕-沙洛姆,到2011年刚刚卸任的尤瓦尔-迪斯金,他们以充满自信和挑衅的口吻谈论了以色列的秘密行动、审讯手段和反恐措施。这些处于机构最高级别的人,深知许多政权内幕,而未来在他们眼中却是一片黯淡……
《时间的风景》是备受赞誉的摄像师和导演,汤姆·劳的首部影片。影片采用慢镜头与定时拍摄的摄影技术,向我们展示了美国西南部陆地、人文以及野外令人惊叹的瑰丽景色。为拍摄本影片,劳开着他的丰田敞篷小卡车奔走于美国西南部,历时两年。
《时间的风景》的拍摄、剪辑和色彩分级均采用4K 分辨率(4096×2304像素),是世界上首部面向公众发售的4K电影。
它静默屹立,见证人类五千年家园兴衰、皇朝更替。它与漫天黄沙为伴,看日出日落,留下一地不解之谜和传说。它因法老意志而起,却直指浩瀚星空、无尽苍穹。它的缔造者,是人类祖先最伟大的工程师。它,是所有金字塔的缘起。筑梦天下,走近埃及萨卡拉金字塔,让我们一同穿越时空隧道,解密几千年前的工程密码,触摸黄沙之上最早的建筑神话。
《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央电视台重点项目,共七集。主题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起中国各地美食生态。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作为一个美食家,食物的美妙味感固然值得玩味,但是食物是从哪里来的?毫无疑问,我们从大自然中获得所有的食物,在我们走 进厨房,走向 餐桌之前,先让我们回归自然,看看她给我们的最初的馈赠。本集将选取生活在中国境内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如海洋、草原、山林,盆地、湖泊)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家庭和群落为故事主角,以及由于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如干旱,潮湿,酷热,严寒)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故事背景,展现大自然是以怎样不同的方式赋予中国人食物,我们又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了解在世代相传的传统生活方式中,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获取食物的故事。第二集:主食的故事主食是餐桌上的主要食物,是人们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从远古时代赖以充饥的自然谷物到如今人们餐桌上丰盛的、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一个异彩纷呈、变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现在你面前。本集着重描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关主食的故事,展现人们对主食的样貌、口感的追求,处理和加工主食的智慧,以及中国人对主食的深厚情感。第三集:转化的灵感腐乳、豆豉、黄酒、泡菜,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具有一种芳香浓郁的特殊风味。这种味道是人与微生物携手贡献的成果。而这种手法被称作“发酵”。中国人的老祖宗,用一些坛坛罐罐,加上敏锐的直觉,打造了一个食物的新境界。要达到让食物转化成美食的境界,这其中要逾越障碍,要营造条件,要把握机缘,要经历挫败,从而由“吃”激发出最大的智慧。第四集:时间的味道
腌制食品,风干晾晒的干货,以及酱泡、冷冻等是中国历史最为久远的食物保存方式。时至今日,中国人依然对此类食品喜爱有加。本集涉及的美食主要有腊肉,火腿,烧腊,咸鱼(腌鱼),腌菜,泡菜,渍菜,以及盐渍,糖渍,油浸,晾晒,风干,冷冻等不同食物保存方法,展现以此为基础和原材料的各种中国美食。贮藏食物从早先的保存食物方便携带发展到人们对食物滋味的不断追求,保鲜的技术中蕴涵了中国人的智慧,呈现着中国人的生活,同时“腌制发酵保鲜”也蕴含有中国人的情感与文化意象,如对故乡的思念,内心长时间蕴含的某种情感等等。
2007年11月13日,在弘道老人福利基金会的推动下,17位平均81岁的长者,开始了为期13天的骑摩托车环岛壮举,他们从台中出发,一路往南行经台南、高雄、屏东、台东、花莲、宜兰、台北,再回到台中,总路程长达1178公里!17位长者中,有两位曾罹患癌症,四位需带助听器,五位患有高血压,途中历经险峻的苏花公路,历经团长三进三出医院,但他们一一克服困难,用无惧的心、热血的行动,完成了这个在外人眼中“不可能的梦想”。 17位长者的生命历程各不相同,他们有的来自本土台湾、有的随国民党军队来台,职业有警察、退伍军人、牧师、书法老师、理发师等,更有趣的是,有的外省爷爷不会讲台语,但为了要跟本省同伴沟通,互相以很重的口音讲着对方的语言,画面煞是有趣。13天的环岛旅程下来,16位爷爷和1位奶奶从不相识到发展出有如家人般的感情,更不约而同表示自己变得更年轻、更有活力!
本部影片重新谱写经典之作《欧律狄刻》,演绎了一出“戏中戏”的好戏。编著《欧律狄刻》的剧作家安托万(德尼·波达利德斯 Denis Podalydès饰)过世,召集了多年前曾出演过不同版本《欧律狄克》的老友到家中重聚。生前,他录制了一段声明,让这些好友欣赏一部由年轻人重新排演的《欧律狄克》。众人在观影中,不禁想起当年出演此剧时的情景。安托万在大家的感动中现身,可好戏还在后头,“你们见到的还不算什么”。本片改编自法国著名剧作家让·阿努伊的希腊神话题材戏剧《欧律狄刻》,将耳熟能详的经典爱情故事搬上现代舞台,赋予全新剧情,向原作致敬。影片更启用阿伦·雷乃御用班底,曾和雷乃在《疯草》一片中有过合作的编剧洛朗·埃尔比埃与雷乃一同完成了影片剧本的改写工作,女演员萨宾·阿泽玛更是与导演合作九次之多。91岁高龄的雷乃宝刀未老,携新作征战戛纳,入围第6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
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总长仅九分钟,诞生至今已有近二百年,却依然有着特殊的魅力,不但在视频网站上创下数百万的点击率,更影响着今天许多人的生活。本片讲述了两个普通人——苏格兰青年保罗和日本中学生桃香,在各自经历了人生的不幸之后,因肖邦的叙事曲而重新振作,勇敢面对今后的生活。伊莫金·库珀、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朗朗、斯蒂芬·霍夫等钢琴演奏家也将轮番登场,详细剖析这首不同寻常的钢琴曲,为我们揭开音符中的奥妙。
This hour-long documentary, directed by BAFTA and Emmy award winning director James Kent, meets Japanese teenager Momoka and Scottish music student Paul Murray to explore how Chopin’s extraordinary Ballade Number 1 transforms the lives of ordinary people and illustrates how classical music still penetrates contemporary life in unexpected and powerful ways.
Momoka, is a 15-year-old pianist from Sendai, Japan, whose community was decimated by the 2011 tsunami and earthquakes. For Momoka, the Ballade embodies the anguish and rebellion she feels but doesn't allow to surface.
For 22-year-old Paul from Glasgow, the piece is life-changing. Paul grew up in Bellshill, a working class suburb of Glasgow. He first played piano at 15, and it opened up a whole new world for him. During his first term studying on the B.Mus (Hons) degree programme at the University of Aberdeen, Paul was diagnosed with a brain tumour and then MS which both eventually caused him to lose the ability to walk and to play with his right hand. Waiting in his hospital bed in between operations over three months, he played the Ballade again and again on the iPod his dad Stephen had given him. It was that single piece's emotional pull that Paul credits with the return of his memory.
Paul told us some more about his involvement in the programme:
"I have been for some time now transcribing the Ballade in g minor for the left-hand alone. The reason being I played this piece back in high school and with the medical complications lost the ability to play perhaps my favourite piece of all time. Luckily for my this piece was going to be the subject of a major documentary and with my story and attachment to the Ballade I was selected to be involved!"
The film includes interviews with some of the world's greatest pianists including Stephen Hough, Lang Lang and Vladimir Ashkenazy. It was shown on Channel 4 in August and trailers can still be viewed on
The documentary was awarded 2nd place in the 'Halo' Best Arts Documentary award category at the awards ceremony on Monday, 4 November 2013 at the Queen Elizabeth Hall at London’s Southbank Centre. The ceremony was filmed and shown on Sky Atlantic.
波音747-8洲际客机,机身长为76.4米,比现有的波音747-400型长5.5米,可搭载467名乘客,比波音747-400多51名,其燃油效率也比波音747-400高16%。波音747-8型飞机比现有的747家族机型更安静、更省油、排放更洁净。波音747-8洲际客机的航程可达到1万4815公里,可连接世界上的所有主要城市。该客机比空中客车A380客机略小,但胜在运营成本较低。根据波音公司公布的资料,波音747-8型客机燃油效率比A380高11%。
伦敦塔是英国皇家的要塞,位于伦敦城东南角泰晤士河北岸,包括了内场的13个塔和外场的6个塔和棱堡,占地12英亩。 1066年,征服者威廉一世加冕成为英国国王后下令建造,附属结构的修建持续了几个世纪。最古老的主体建筑是位于中心的诺曼底塔楼,因其是用乳白色石块建成,故又称白塔。英国数代国王都曾在此居住,国王加冕前住在伦敦塔则更成为一种惯例。而伦敦塔更是以监狱出名,共关押过大约1700名囚徒,不少王公贵族和政界名人都曾在这里度过人生最后阶段。亨利六世因为在玫瑰战争中失利,进入伦敦塔后被爱德华四世杀害。 1483年,当时13岁即位的幼主爱德华五世及其胞弟理查德被关入伦敦塔后就没有出现了。多数人认为,他们被其叔叔理查德三世谋害了。 1554年,九日女王“简格雷”被以叛国罪名处死时不过18岁。亨利八世把《乌托邦》的作者托马斯椠尔关入伦敦塔,他的两任妻子安妮娠靓、凯瑟琳霍华德先后因为通奸罪名而在伦敦塔内被处死。其后,亨利八世的女儿也曾经被幽禁在塔内,出来却成为英国国王,她便是著名的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的宠臣艾塞克斯伯爵和沃尔特圠利爵士也没有逃脱伦敦塔的阴影。而有名的“火药阴谋”的主犯也是在塔内被拷问后处死的。伦敦塔的最后一名囚犯是鲁道夫·汉斯,叛逃英国的德国纳粹党副首领。伦敦塔的血腥历史已经成为过去,现在成为王冠、兵器和盔甲的陈列馆。 198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伦敦塔内最有名的鬼魂,也是塔内第一个显赫的受难者,王后安妮·博林——亨利八世的第二位妻子,她由于被控犯有叛国罪和通奸的罪名,于1536年5月19日,在塔内绿地上被斩首。临死前她的丈夫英王亨利八世满足了她最后的一个愿望——用剑而不是斧头行刑,为此亨利专门从法国加莱物色了剑客充当刽子手。在她死后不久就有人声称看到她的鬼魂一袭白袍逡巡在塔内的绿地和回廊上。另一个有名的鬼魂是马格利特女伯爵,为了扫除政敌,亨利八世以叛国罪宣布处死她,1541年5月28日,年近七旬的老公主被押上了刑场,但她秉性刚烈,决不肯跪伏在断头台上,不仅如此,刽子手刚刚向她走来,她竟然撒腿就跑,但很快被刽子手一顿乱砍,顷刻殒命。于是每年的5月28日,塔内的看守都说可以听到垂死女伯爵痛苦的呻吟声。许多个夜晚,塔内的守卫报告曾在城堡西南方的”血塔”附近看到过两个身着睡衣的小孩子的身影,更为奇怪的是他们还手牵着手!熟悉英国历史的人明白,这正好印证了500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一宗离奇命案:英王爱德华四世1483年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爱德华五世和弟弟约克公爵被送到塔里等待继承王位。英国的科学家们不肯承认真的有鬼魂,2003年,赫特福德郡大学的学者们携带最先进的物理电磁感应仪器对伦敦塔内诸多”鬼魅”频繁出没的地区进行了调查,虽然调查并没有真的捉到鬼魂的踪迹,但是也发现了不少有价值的证据,首先,塔内某些地点磁场异常强烈,另外某些地点建筑格局造成了气流通过时速度较高,而且会发出空气在隙穴中的啸叫,此外,光线的昏暗客观上可能对游客产生了心理暗示的作用,毕竟报告鬼魂事件最多的还是熟知英国历史的本土游客。于是科学家们得出结论:”闹鬼”事件都是环境造成的,所谓”鬼魂”不过是人大脑对现象的解读,鬼魂现象应该说是磁场、寒冷的气流、昏暗或变幻的光线等造成的。科学研究还发现,那些”闹鬼”地方常存在次声波,次声波会使人不安,还会使火苗摇曳不定。换句话说,伦敦塔内某些地点的磁场异常、空气流动以及次声波,加上昏暗的光线,特别容易激发起人们内心深处对幽闭环境的恐惧感,如果再联想到数百年前塔内发生过的种种血腥事件——包括死刑和谋杀,游客就很容易相信自己发现了鬼魂。第一集:叛国者这一集里有史上最匪夷所思的越狱之一,但这位神父为何被投入监狱,又如何从这古代恶魔岛逃出生天呢?本集讲述了英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叛国者,盖伊·福克斯的故事,V字仇杀队的原型,但在火药阴谋的背后,他真的是主谋吗?他的罪行真的该让他面对包括开膛破肚这样的残酷死法吗?历史传承了近千年,在伦敦塔最后处决的犯人是二战时期的德国间谍,他得到的是007一样的特别任务吗?第二集:处决这一集里有史上最糟糕的行刑,倒霉的国王私生子被活活砍了七八斧,头颅居然还没掉,是人还是工具的问题呢?本集还讲述了英国历史上有名泰勒农民起义,泥腿子怎样能攻陷最森严的防御?苏保利大主教是恶人还是圣徒呢? “九日女王”简·格雷是否应该算作君王?血腥的玛丽如何获得王位?第三集:丑闻这一集里,亨利在为了安妮·博林不惜与天主教廷闹翻后居然又砍了她的脑袋。有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原型。还有背着亨利八世偷腥的他的第五个老婆,死前还在练习放头的姿势。
经过上百年的发展,胶片技术从蛮荒走到成熟,电影人采用化学摄影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和视觉奇迹。而当时间逐渐走向21世纪时,化学摄影法趋近临界点,几无上升空间,且越来越无法应对电影工业对新技术和全新拍摄手法、理念的诉求。与此同时,数字摄影方兴未艾,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进入传统技术固若金汤的电影领域。从Dogma 95对手提DV的使用,到乔治•卢卡斯大胆的HD摄影之应用,伴随着“顽固派”和“革新派”的政治和讨论,数字摄影蚕食着传统胶片的领土,逐渐成为当今电影工业的主流。在这一过程中,配光、摄影、剪辑等工作也相继受到冲击和影响。这是一场全新的革命,是对充满各种可能性的未来满怀信心的展望…
《北极》是一部IMAX3D 纪录片,由IMAX公司、迈克沃瑞·弗里曼巨幕电影公司、华纳兄弟影片公司联合制作。影片由美国著名纪录片导演格雷戈·迈吉里弗雷执导,奥斯卡影后梅里尔·斯特里普为其叙述旁白,奥斯卡金像奖保罗·麦卡特尼为其操刀配乐,制作阵容可谓十分强大。 在超过4年的时间里,导演格雷戈·迈吉里弗雷带领着他的电影制作小组分7次来到了北极,共计用了8个月的时间不断地挖掘和拍摄了大量来自于冰面和海洋的故事。导演格雷戈·迈吉里弗雷用3D摄像机捕捉到了那些在别人看来根本就不可能实现的内容或主题,将那些人力不可及的自然环境全部以栩栩如生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把北极广阔的冰河、雄伟的冰川、宏伟壮观的瀑布、庄严肃穆的雪山还有北极熊母子之间的深切爱意展露无遗,呈现给观众惊心动魄的极地影像奇观。 在IMAX3D影像呈现下,观众可以释放全身的感官去张开想象力的翅膀,近距离地观察北极熊艰苦求生的生命史诗,一起领略北极震撼的自然风光。观众可以和海狮一起站在苍茫的雪原上吹凛冽的寒风,和北极熊妈妈一起在幽蓝的海水中潜游,和海鸟一起翱翔在雄伟的雪山之巅,和熊宝宝一起在巨大的冰川上看绚丽无比的北极光……一切都如身临其境。
保罗·西蒙重返南非,探索他的历史性专辑《Graceland》的不可思议的旅程,包括他因涉嫌打破旨在结束种族隔离政权的联合国对南非的文化抵制而遭受的政治反弹。
《自由的阴影》聚焦于美国的媒体危机,以及媒体、政府与企业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实力之间的关系。影片揭露了记者因新闻报道对商业的影响而无法追踪新闻,以及人们因公开反对企业和政府权力滥用而受到审查的故事。鉴于《自由的阴影》的头条新闻充斥着新闻界的违规行为,《自由的阴影》揭示了我们所理解的自由新闻。
地球上的天堂在哪里?通过赫尔佐格的镜头,那就是巴赫塔,位于俄罗斯北部叶尼塞河畔的一个村庄,他与导演德米特里.瓦萨科夫捕捉了当地人的生活,砍伐树木,建造渔船,捕鱼,收货食物,漫长的冬季和四季,加上他们分享的观点。
《我不怕你》是一部向伯尼·麦克(1957-2008)致敬的纪录片。从他在芝加哥地下喜剧俱乐部的单口喜剧表演到好莱坞的大银幕,伯尼·麦克犀利的言辞和一颗金子般的心在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中都赢得了数百万粉丝的共鸣。这部影片通过独家早期单口喜剧录音、他出演电影和电视剧的片段以及对他的合作演员(包括塞缪尔·杰克逊、卡梅隆·迪亚兹、克里斯·洛克等)的采访,重现了他的大部分作品。来自亲朋好友的评价讲述了关于伯尼·麦克的趣闻轶事,从他的恶作剧到他对美甲的热爱,生动地描绘了他作为演员、喜剧演员、丈夫、父亲和朋友的形象。
如今,滑板无处不在。走在任何城镇的任何一条街道上,你都注定会看到有人在玩滑板。但事情并不总是这样。在 80 年代初期,滑板运动逐渐衰落,直到 Stacy Peralta 召集了一群才华横溢的局外人,并将他们命名为 Bones Brigade。这部纪录片记录了他们的史诗般的崛起,采用了令人惊叹的档案镜头和 Brigade 成员 Steve Caballero、Tommy Guerrero、Tony Hawk、Mike McGill、Lance Mountain 和 Rodney Mullen 等人的感人第一人称叙述。通过激情、动力、创造力和令人惊讶的团队合作精神,他们振兴了这项运动并影响了后代。Peralta 将他的第四部纪录片带到了电影节,并继续在他的电影中展示融合风格和内容的非凡天赋。 BONES BRIGADE 在多个层面上发挥作用,并会让任何从小模仿这些人的人感到震惊,但它也引起了任何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家庭或目标的人的共鸣。 - T.G.
来自全球3500位阿公、阿婆齐聚内蒙古的世界桌球锦标赛,半生戎马、宝刀未老、卧虎藏龙,他们个个摩拳擦掌要角逐世界冠军的宝座。杀球!杀到片甲不留的一场武林争霸就要开始。81岁的大力爷爷患有癌症,拿到金牌是支撑他活下去的唯一动力;89岁的小英奶奶则为了避免老人痴呆症而练习兵乓球;让年轻人闻风丧胆的澳洲传奇人物:小桃奶奶,今年已经101岁了,站在乒乓球桌前仍然是一尾活龙。来自台湾的沈士雄爷爷击败了七次世界冠军、来自桌球发源地英国的逵西爷爷,风风光光为台湾拿下世界冠军的金牌,台湾阿公用一支小小的乒乓球拍征服了全世界。得冠军、拿金牌,他们用无比的热情与毅力,告诉全世界:乒乓永远OK啦!
一座最近发掘的、有着1.2万年历史的神庙,是否将我们从石器时代带入了太空时代?考古学家杰夫·罗斯博士正在土耳其调查一项非凡的发现。
在这部即将开播的BBC2全新史诗级6集1小时电视剧中,西蒙·里夫将踏上迄今为止最奇特、最极端的冒险之旅,环游美丽的印度洋海岸。旅程从南非出发,西蒙环游印度洋海岸,北上非洲东海岸,绕过印度,再沿印度尼西亚西海岸返回澳大利亚西南部。这场非凡的冒险之旅带领西蒙游历了16个国家,他勇敢面对了索马里摩加迪沙——或许是地球上最危险的地方——前线冲突的恐怖,并造访了美丽的马尔代夫、毛里求斯和塞舌尔。
这部纪录片记录了詹姆斯堡岛(Ft. James Island)改名为昆塔·金特岛(Kunta Kinteh Island)的过程,该岛在跨大西洋奴隶贸易时期曾是奴隶的拘留所,而如今,它以冈比亚最著名的儿子之一昆塔·金特的名字命名。影片展现了政府和金特家族的观点,金特家族至今仍保留着作为邻近朱弗瑞岛居民的历史。这部电影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丰富精神,这种精神在未来几十年里将在散居海外的人们中传承下去。——匿名
《鸟人》是一部关于人类追求飞翔梦想的纪录片。过去的2000年来,人类一直仰望天空,梦想能像鸟儿一样自由翱翔。 现在,借助低空跳伞风力服以及长期的训练,人类终于实现了飞行的梦想,但是,它仍然是危险和致命的,即使最优秀的选手也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鸟人》展现了从远古时期到现代社会,人们追逐飞行梦想的过程,曾经从埃菲尔铁塔上跳下的特技表演成为今日极限飞行的现实,以150里的时速在山间飞翔,树尖触手可摸。2012年,几名世界上最出色的低空飞行教练穿着最新研制的飞行服来到阿尔卑斯山,希望体验享受在山间高低自由飞行的乐趣。 但是即使是最有经验的飞行者,也难以应对自然中所有的挑战,即使他是飞行服的研制者以及最优秀的飞行选手。但是死亡从来没有阻止人们追逐飞翔的梦想,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
影片纪录了《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詹姆斯·巴洛格长达数年的南极冰川考察之旅。曾经一度巴洛格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说法半信半疑,但这次考察改变了他的看法,通过他的摄像机镜头纪录,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星球已经面目全非、越发虚弱。巴洛格在一个由年轻人组成的探险团队的帮助下,通过直升机,木艇、雪橇等交通工具,跨越三个大洲旅行,为我们带来了震撼视觉和人心的影像和拷问。
这是萨拉·波莉拍摄的第一部纪录片,在这部纪录片中,她记叙了一个家庭的变迁。通过不同的人对家族历史的回忆,我们得以了解到这个家庭充满纠葛的过去。
As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itanic's sinking approaches, a team of scientists, engineers, archaeologists and imaging experts have joined forces to answer one of the most haunting questions surrounding the legendary disaster: Just how did the "unsinkable" ship break apart and plunge into the icy waters of the North Atlantic